close



【撫臺街洋樓】

臺北市市定古蹟。為臺北城內僅存日治初期1910(明治43)年所建獨棟洋樓,原作為店舖使用。由於該區古蹟多為官方建築,少有民間店舖,格外珍貴。也有人稱之為「大和町洋樓」。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撫臺街洋樓簡介文宣、維基百科網站)

-----------------------------------------------------------------------------------------


感謝Facebook網友益青於前幾天Po文強力推薦,獲知【撫臺街洋樓】所舉辦的百年臺北攝影聯展活動,以及它即將於2/27起暫時休館的訊息。


雖然臺北今天上午仍下著大雨,但我還是決定出門一趟,趕來認識這個原來是「老鄰居」的好朋友。(PS.真高興能認識到藝文界的網友,果然好 "展" 到相報!)


出門之前,我還特別規劃一下路線,由於每天上班"進"臺北城,都是搭公車轉捷運(快捷路線);而今天是以「懷舊臺北城」的心情前往,自然也要回味一下以前每次搭公車進臺北城的必經路線與令人懷念的景物:嗨!好久不見的各個公車站(包括國中母校)、從板橋跨河到台北市的光復橋,以及令人想念的【北門】爺爺!

 







話說「撫臺街」到底在哪呢?

 

原來它就是延平南路的古稱。而【撫臺街洋樓】正座落在臺北城北門(承恩門)的附近,從臺北郵局這邊過馬路走到延平南路口,即可看到這棟與臺北都會風格的古建築。

 

參考一下文宣的介紹:【撫臺街洋樓】建築形式深受歐陸古典風格影響,外觀最大特徵為立面上方有陡斜之屋頂(稱為馬薩式屋頂),與斜屋頂上的老虎窗及唭哩岸石拱圈。

 

聽志工說,這棟建築是當時的高石組會社(即建築師事務所)蓋的辦公處,他們曾參與一些官方建築工程,例如:現228紀念公園裡的臺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事第五工區水路施工等。

 

*詳情參閱【撫臺街洋樓】官方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futai/archives/cat_641407.html

 

 

 

 

 




今天細細品味了「攝影三劍客 眼中的百年台北」鄧南光、張才、李鳴鵰 聯展,從三位攝影界前輩所珍藏的老相片裡,幀幀珍貴精采,很真實自然地呈現臺北當時的人事物與生活情況,感覺歷歷在目。




Pic. 這張日治時代臺北車站及周邊建築的大地圖,讓我一進入展場,就研究了許久。
  因為好奇這些熟悉的地點位置,在100年前是什麼樣貌。




Pic. 它就是當年的臺北車站,小而美;現在已變身為時尚摩登的「五鐵共構」大型轉運站了!




Pic. 哇!這是老臺北人才知道的:令人懷念的中華商場!




Pic. 嘻!從小到大,最常使用、進臺北城的重要橋樑之一【光復橋】,原來在100年前
     是座大吊橋。據老爸說,他在青少年時期(約15歲)上來臺北發展時,曾經走過
     這座人車同行的大吊橋,而且必須單邊輪流通行。

 




Pic. 這兩張照片其實是同一幅畫(3D折射圖),我站在不同角度所拍攝的兩種場景。歷史的魔法,讓這條街的繁華景象,古今大不同。



在看展的同時,總覺得整個空間裡散發著濃郁溫暖的木頭香,後來經志工介紹,才知道原來這棟建築在2000年曾經發生火災,當時木造的部分大多嚴重毀損,因此在修建期間特別挑選類似材質及紋路的檜木木材;由於是新木材,自然還能保有濃郁的檜木香氣。


歷經100年、多位主人、不同的使用功能,這座【撫臺街洋樓】於2/27又將從台北故事館的創辦人陳國慈女士手中,交給臺北市文化局了。


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再度拜訪這座承載著臺北城百年歷史的古建築。


滿室的檜木香與木造建築裡散發的溫暖氛圍,直至此刻,仍縈繞於心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le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